近日,《中国教育报》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一周年工作进展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介绍了我院生物过程工程教工党支部书记贾凌云教授带领支部攻克“血液毒素精准识别与清除”技术壁垒,努力践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担当。报道以《愿做深扎在高校沃土中的红色根系》为题,全面展现了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党建引领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物过程工程教工党支部成员包括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4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人,多人先后获得“国务院津贴”“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支部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坚持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生物材料、生物能源、智能生物制造等新兴战略领域攻坚克难。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大变革性技术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支部书记贾凌云教授带领支部践行“四个服务”使命,深度参与辽宁省“十四五”生物技术及产业科技创新规划制定,倾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生物制造创新体系“人工细胞器-菌株-工艺集成”的研究成果在国投生物实现产业化,瞄准再生医学产业中的“卡脖子”难题,研发的流体止血凝胶产品成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并获得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打破国外强生的垄断,前瞻谋划布局生物未来产业,支部党员研发类脑智能肌电产品智能假肢已在国内投产,新型疫苗获得多个国内、国际专利。


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以来,以“组织力提升创新力、凝聚力激活生产力”的实践逻辑,围绕“如何在智能生物制造这一未来产业做好战略性前瞻性布局,努力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力量”等问题,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积极开展党建联建,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打通“科研-产业”链引领思政育人,推动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实践育人,激励学生树立高远理想,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强国建设、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的先锋作用。